- 積分
- 5150
- 經驗
- 點
- 威望
- 點
- 金錢
- 兩
- 魅力
- 點
- 金幣
- 元
- 性別
- 保密
- 在線時間
- 小時
- 注冊時間
- 2010-7-18
- 最后登錄
- 1970-1-1
|
走進東炮臺公園,迎面的石拱門上,有四字石刻“表海風雄”。有的人,在初見這幾個字時讀作“雄風海表”,感覺似乎也挺通順。那到底是“表海風雄”還是“雄風海表”,這四個字又是怎么來的呢?關于這個還真是有些爭論,下面就給大家介紹一下。
1
“表海風雄”說
“表海風雄”是目前被大眾接受的普遍讀法。研究者認為這四個字讀作“表海風雄”,取自李鴻章寫給章高元的信。
據2008年出版的《李鴻章全集》記載,清光緒十三年(1887年),李鴻章給時任登州鎮總兵章高元寫了一封信,開頭寫道:“頃接惠函,具悉一是,即審迎春日麗,表海風雄為頌!
我試著翻譯了一下,大概意思是,'不久前接到你的來信,你說的事都知道了。'后面“即審”和“為頌”應是古文中的一種固定表達格式,翻成現代漢語就是'春天來了,艷陽高照,祝你們海上稱雄'之類的意思。
假設這封信是真實存在的,那我們可以知道,“表海風雄”這幾個字在東炮臺建設的那個年代就已經有了,而且是與軍事有關的吉祥詞語。
支持“表海風雄”說的研究者主要論據有以下幾點:
一、“表海風雄”符合行文規范。
中國自有文字以來,橫排文字一直奉行自右向左書寫和閱讀的規范。無論是封建典籍還是民間書籍,都嚴格遵循!拔逅摹边\動興起白話文后,才從總體上開始改變。東炮臺始建于清光緒十七年(1891年),為清政府重要的海防設施,象征著國家的權利與尊嚴,在匾額的書寫上一定會自右向左書寫。
二、地域名稱明確。
唐司馬貞《史記索隱》中有:“漢矯秦制,樹屏自疆。表海大國,悉封齊王”,這里的表海大國應是今山東省境內,有研究者把里面的“表!狈g為東海,并指出東炮臺門額上的“表!币彩恰皷|!钡囊馑。因為史料記載,清朝及清以前,中國以東的海洋統稱為“東!被颉皷|大洋”,而今的芝罘海域在古代也是東海海域。
三、符合語法規范。
“表!睘槊~,與“風雄”一詞合成主謂詞組,是常見語法!氨砗oL雄”有”東海稱雄“,“中華揚威”之意,與東炮臺的軍事位置相符。
四、有文字記載可查。
1936年,《關聲》雜志刊發了張漢根寫的一篇文章《煙臺蠡測錄》,文中有:“巋岱山炮臺即東炮臺,有石鐫‘表海風雄’四字,勁挺有姿!边@是東炮臺石刻“表海風雄”讀法的有力證據。
2
“雄風海表”說
然而,也有研究者從《安家正文集》中獲知,東炮臺四個字的書寫者是李鴻章的幕僚馬建忠,并以馬建忠倡導橫排漢字從左向右寫,作為“雄風海表”讀法的一個重要依據。
馬建忠(1845-1900)是清末語言學家,年青時即研究西學,1876年(光緒二年),被派赴法國留學并任清使館翻譯,回國后成為李鴻章的幕僚,參與洋務運動。馬建忠精通英、法文及希臘文、拉丁文,他率先把西方的語法理論引進中國,是漢語語法的發軔者。
“雄風海表”說的論據主要有以下幾點:
一、清代早期已有先例。
清朝的雍正皇帝曾經為湄洲媽祖題寫過四個字'神昭海表',并敕令福建水師提督復制三塊匾額,分別懸掛在湄洲、廈門、臺灣三處媽祖廟。乾隆年間,又復制一塊,懸掛在仙游媽祖廟,至今仍保存完好。研究者認為,東炮臺四個字的書寫者,只是把雍正皇帝寫的'神昭海表',改'神昭'為'雄風',成為'雄風海表'。'神昭'是稱頌媽祖,'雄風'是稱頌炮臺。
二、與題寫者的觀念相符。
寫作者馬建忠倡導現代語法,他為了向世人昭示自己倡導的漢字橫排主張,在書寫‘雄風海表’這四個字時,肯定是從左向右寫。
三、詞意通順。
'雄風'是稱頌炮臺的神威,'海表'是'海岸'的另一種說法,內陸為'里','海岸'即'表'。因而應該讀作“雄風海表”,炮臺在海岸上大顯神威的意思。
綜合上面的論述,不管是”表海風雄“還是”雄風海表“,似乎詞意都能解釋的通,也都有據可查。這可能就是這個詞的絕妙之處吧,是先人留給東炮臺的寶貴禮物。
關于這位先人到底是誰,四個字是不是馬建忠寫的,也是頗有爭論。似乎單憑一本《安家正文集》中的記載不足以作為確鑿的證據。也有研究者猜測是章高元把“表海風雄”四字鐫刻于炮臺大門之上的,為感謝李鴻章對炮臺所做的貢獻,也為表示對北洋重臣李鴻章的尊重。還有研究者根據《冰心全傳》中的一段冰心回憶在煙臺的生活往事:“曲副榜寫得一手好字,東炮臺的正門上方,“表海風雄”幾個大字就出自他的手筆!闭J為“表海風雄”四字是金溝寨人曲鳳翼所書。
走進東炮臺公園,迎面的石拱門上,有四字石刻“表海風雄”。有的人,在初見這幾個字時讀作“雄風海表”,感覺似乎也挺通順。那到底是“表海風雄”還是“雄風海表”,這四個字又是怎么來的呢?關于這個還真是有些爭論,下面就給大家介紹一下。
1
“表海風雄”說
“表海風雄”是目前被大眾接受的普遍讀法。研究者認為這四個字讀作“表海風雄”,取自李鴻章寫給章高元的信。
據2008年出版的《李鴻章全集》記載,清光緒十三年(1887年),李鴻章給時任登州鎮總兵章高元寫了一封信,開頭寫道:“頃接惠函,具悉一是,即審迎春日麗,表海風雄為頌!
我試著翻譯了一下,大概意思是,'不久前接到你的來信,你說的事都知道了。'后面“即審”和“為頌”應是古文中的一種固定表達格式,翻成現代漢語就是'春天來了,艷陽高照,祝你們海上稱雄'之類的意思。
假設這封信是真實存在的,那我們可以知道,“表海風雄”這幾個字在東炮臺建設的那個年代就已經有了,而且是與軍事有關的吉祥詞語。
支持“表海風雄”說的研究者主要論據有以下幾點:
一、“表海風雄”符合行文規范。
中國自有文字以來,橫排文字一直奉行自右向左書寫和閱讀的規范。無論是封建典籍還是民間書籍,都嚴格遵循!拔逅摹边\動興起白話文后,才從總體上開始改變。東炮臺始建于清光緒十七年(1891年),為清政府重要的海防設施,象征著國家的權利與尊嚴,在匾額的書寫上一定會自右向左書寫。
二、地域名稱明確。
唐司馬貞《史記索隱》中有:“漢矯秦制,樹屏自疆。表海大國,悉封齊王”,這里的表海大國應是今山東省境內,有研究者把里面的“表!狈g為東海,并指出東炮臺門額上的“表!币彩恰皷|!钡囊馑。因為史料記載,清朝及清以前,中國以東的海洋統稱為“東!被颉皷|大洋”,而今的芝罘海域在古代也是東海海域。
三、符合語法規范。
“表!睘槊~,與“風雄”一詞合成主謂詞組,是常見語法!氨砗oL雄”有”東海稱雄“,“中華揚威”之意,與東炮臺的軍事位置相符。
四、有文字記載可查。
1936年,《關聲》雜志刊發了張漢根寫的一篇文章《煙臺蠡測錄》,文中有:“巋岱山炮臺即東炮臺,有石鐫‘表海風雄’四字,勁挺有姿!边@是東炮臺石刻“表海風雄”讀法的有力證據。
2
“雄風海表”說
然而,也有研究者從《安家正文集》中獲知,東炮臺四個字的書寫者是李鴻章的幕僚馬建忠,并以馬建忠倡導橫排漢字從左向右寫,作為“雄風海表”讀法的一個重要依據。
馬建忠(1845-1900)是清末語言學家,年青時即研究西學,1876年(光緒二年),被派赴法國留學并任清使館翻譯,回國后成為李鴻章的幕僚,參與洋務運動。馬建忠精通英、法文及希臘文、拉丁文,他率先把西方的語法理論引進中國,是漢語語法的發軔者。
“雄風海表”說的論據主要有以下幾點:
一、清代早期已有先例。
清朝的雍正皇帝曾經為湄洲媽祖題寫過四個字'神昭海表',并敕令福建水師提督復制三塊匾額,分別懸掛在湄洲、廈門、臺灣三處媽祖廟。乾隆年間,又復制一塊,懸掛在仙游媽祖廟,至今仍保存完好。研究者認為,東炮臺四個字的書寫者,只是把雍正皇帝寫的'神昭海表',改'神昭'為'雄風',成為'雄風海表'。'神昭'是稱頌媽祖,'雄風'是稱頌炮臺。
二、與題寫者的觀念相符。
寫作者馬建忠倡導現代語法,他為了向世人昭示自己倡導的漢字橫排主張,在書寫‘雄風海表’這四個字時,肯定是從左向右寫。
三、詞意通順。
'雄風'是稱頌炮臺的神威,'海表'是'海岸'的另一種說法,內陸為'里','海岸'即'表'。因而應該讀作“雄風海表”,炮臺在海岸上大顯神威的意思。
綜合上面的論述,不管是”表海風雄“還是”雄風海表“,似乎詞意都能解釋的通,也都有據可查。這可能就是這個詞的絕妙之處吧,是先人留給東炮臺的寶貴禮物。
關于這位先人到底是誰,四個字是不是馬建忠寫的,也是頗有爭論。似乎單憑一本《安家正文集》中的記載不足以作為確鑿的證據。也有研究者猜測是章高元把“表海風雄”四字鐫刻于炮臺大門之上的,為感謝李鴻章對炮臺所做的貢獻,也為表示對北洋重臣李鴻章的尊重。還有研究者根據《冰心全傳》中的一段冰心回憶在煙臺的生活往事:“曲副榜寫得一手好字,東炮臺的正門上方,“表海風雄”幾個大字就出自他的手筆!闭J為“表海風雄”四字是金溝寨人曲鳳翼所書。
|
|